2025、10、10日
题目:退休后,如何把日子过成诗?
作者:佚名
摘录:苏轼说:“此心安处是吾乡”;退休后最好的状态,不是去了多少地方,而是无论在哪,都能把当下的日子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——身体轻快,心里踏实,眼里有光,这就够了。
打开朋友圈,总看见退休的朋友晒定位:今天在大理的洱海边喂海鸥,明天在新疆的草原上骑马,配文清一色是“终于为自己活一次”。
可上周碰到老同事张姐,她刚从欧洲十国游回来,却说“累得半个月缓不过来,照片拍了两百张,真正记住的风景没几处”。
转头看小区里的李叔,退休三年没出过省,每天清晨在公园打太极,上午侍弄阳台的花草,傍晚和老伴在楼下散步,见人就笑着说“这日子,比上班时还踏实”。
展开剩余90%原来退休后真正的好日子,从不在朋友圈的九宫格里,也不在远方的打卡清单上。它藏在每天清晨那杯温热的豆浆里,在剪刀划过红纸的沙沙声里,在窗边发呆时飘过的那片云里。
比起追着风景跑,能把寻常日子过出滋味,才是人生下半场最顶级的享受。(一)
身体不是“展品”,是要“用着疼”的老伙计小区里的刘老师退休前是中学体育老师,现在每天雷打不动带着太极剑去公园。
有人问他“都退休了还折腾啥”,他举着剑比划:“人这身子骨,就像老自行车,放着不动链条会锈,零件会松,骑起来吱呀响;天天蹬一蹬,反而越骑越顺溜。”
这话不假——去年冬天,刘老师感冒发烧,三天就好了,而隔壁总说“要静养”的王阿姨,因为常年坐着不动,一场感冒拖了半个月,还落下了咳嗽的毛病。
现在很多退休朋友陷入一个误区:觉得“退休=不用干活”,于是把身体供起来——沙发上一坐就是半天,电视一看就是一天,美其名曰“享福”。
可人体的“用进废退”是铁律:肌肉不用会萎缩,关节不动会僵硬,大脑不转反应慢。
就像小区的陈阿姨,退休后总说“膝盖不好不敢动”,结果越不动膝盖越僵,后来医生说“适度走路反而能润滑关节”,她这才开始每天慢走半小时,现在爬三楼都不费劲了。
真正对身体好的,不是“供着”,而是“适度用着”。不用追求“每天一万步”“跑个半马”,而是把运动变成像吃饭睡觉一样的日常:
早上醒来别急着起床,躺在床上伸个懒腰,活动活动腰腹; 吃完早饭去楼下转一圈,晒晒太阳,和老邻居聊几句; 下午没事做,跟着手机里的视频学套八段锦,动作不到位也没关系,重点是让气血动起来;晚上睡前泡泡脚,揉揉小腿,给一天的疲惫松松绑。
就像老话说的“流水不腐,户枢不蠹”。
身体这台老机器,只要每天适度运转,就能少出故障,多陪我们走几年。
那些坚持动一动的老人,脸上的皱纹里都透着精气神——不是刻意保养的精致,是气血通畅的自然红润,是走起路来腰杆挺直的底气。(二)
做“没用的事”,才是退休后最奢侈的自由前几天社区活动中心搞“退休生活分享会”,68岁的周阿姨带着她的剪纸作品上台,一张红纸剪的“喜鹊登梅”栩栩如生。
有人问她“学这个能赚钱吗”,周阿姨笑了:“退休了还赚啥钱?我就是剪的时候心里静,剪刀咔嚓咔嚓响,脑子里啥烦心事都没了。”
台下立刻有人附和——72岁的老陈说他在阳台种辣椒,看着小苗从发芽到结果,比当年升职还开心;
65岁的林姐迷上了拼乐高,两千多片的城堡拼了一个月,拼完也不摆出来,拆了再拼,“就喜欢那专注的俩小时,啥都不用想”。
我们这代人,一辈子被“有用”两个字绑架:年轻时为了升职熬夜加班,是“有用”;
中年时帮子女带孩子、攒钱买房,是“有用”;
就连退休了,不少人还觉得“得继续发挥余热”——要么去子女公司帮忙,要么去小区当志愿者,好像闲下来就是“浪费时间”。
可退休最大的好处,不就是终于能理直气壮地做“没用的事”吗?
这些“没用的事”,恰恰是对抗退休后空虚感的良药。
心理学上有个“心流理论”:当人专注于一件无目的的事时,会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,压力激素下降,快乐激素上升。就像周阿姨剪纸时,注意力全在剪刀和红纸的互动上,大脑没空琢磨“子女工作顺不顺”“养老金够不够花”;
老陈给辣椒浇水时,眼里只有叶片上的水珠和刚冒头的嫩芽,心里装的是“今天阳光够不够”“要不要多浇点水”。
这种纯粹的专注,比任何保健品都能让人放松。
你也可以试试:翻出压箱底的毛笔,不用管“写得好不好”,蘸着墨在废报纸上随便画,感受笔尖在纸上的阻力;
找出年轻时的毛衣针,哪怕织错了拆、拆了织,指尖的触感也能勾起当年的回忆;
整理老照片,给每张照片写下拍摄时的场景——“1998年春节,儿子第一次自己包饺子,满脸面粉”,这些文字说不定会成为孙辈最珍贵的家族记忆;
甚至只是蹲在阳台看蚂蚁搬家,看它们排着队搬面包屑,也能让人想起“小时候蹲在院子里看一下午蚂蚁”的简单快乐。
退休后,“没用”才是最大的“有用”。
不用急着出成果,不用在乎别人怎么看,就纯粹为了自己开心——这种自由,是我们用一辈子辛劳换来的,千万别浪费。(三)
独处不是“孤独”,是给心留块“自留地”楼下的张爷爷有个特别的习惯:每天下午三点,准时搬个小马扎坐在楼门口的老槐树下,泡一杯花茶,什么都不做,就看着树叶在风里晃,一看就是半小时。
有次我问他“不觉得无聊吗”,他指了指茶杯里的茉莉花:“你看这花,泡在水里慢慢舒展,多像日子啊——急啥?慢慢品才有味。”
后来才知道,张爷爷退休前是车间主任,每天管着几十号人,忙得脚不沾地,现在“终于有时间跟自己待一会儿了”。
现在很多退休朋友怕“闲”。一退下来就觉得“心里空落落的”。
于是拼命找事做:不是为原单位“返聘”,就是想方设法要发挥“余热”,恨不得一个星期要到社区参加十场活动,把日程表排得比上班时还满。
可越忙越累,越累越慌——好像一旦停下来,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。其实退休后最该学的,是和自己好好相处。
独处不是“没人陪”的无奈,而是主动给自己的心灵留白。
就像给房间留一块空地,才能放下喜欢的家具;给心灵留一段空白,才能装下生活的滋味。
张爷爷说他那半小时“发呆时间”,其实是在“心里扫灰尘”。
上午跟邻居下棋输了的不快,看到新闻里糟心事的烦躁,都在看树叶晃悠的过程中慢慢沉淀下去,等起身时心里干干净净的,比喝了凉茶还舒坦。
怎么和自己相处?不用搞得太复杂,从每天留15分钟“无目的时间”开始:关掉手机,放下报纸,就坐在椅子上,感受呼吸——吸气时肚子鼓起来,呼气时肚子瘪下去,不用数次数,就跟着感觉走。
或者拿个本子,随手写几句心里话,不用讲究文采,“今天的豆腐脑太咸了”“下午的阳光照在身上暖乎乎的”,这些碎碎念其实是在跟自己对话;
整理衣柜时翻出旧衬衫,想起“这是当年结婚时老伴送的”,摸着布料上的褶皱,心里也跟着软乎乎的;
甚至只是听听窗外的声音——鸟鸣、风声、楼下小贩的叫卖声,这些烟火气里藏着最真实的生活。
人这一辈子,前半生忙着“跟别人打交道”,后半生该学学“跟自己做朋友”。能安静地和自己待一会儿,你会发现:
心里的焦虑少了,对生活的感受力强了——原来楼下的月季开了,原来傍晚的云是粉色的,原来自己泡的茶这么香。(四)
日子不用“发光”,有点“温度”就够了上周去医院看牙,碰到退休的王医生。她今年65岁,穿着碎花衬衫,拎着布袋,里面装着刚买的青菜和豆腐。
我问她“退休后去哪玩了”,她笑着说:“哪也没去,天天在家研究菜谱呢——昨天给老伴做了红烧排骨,今天想试试清蒸鲈鱼。”
她说这话时,眼睛亮亮的,手里的青菜还带着水珠,透着一股鲜活气。
现在很多人觉得“退休生活要有仪式感”,得是“诗和远方”,得是“活得精彩”。
可王医生的日子让我明白:真正的好日子,不是靠一次旅行、一件大事撑起来的,而是藏在每天的小细节里。
早上为自己熬一碗小米粥,撒点葱花;
中午晒被子时,闻闻阳光的味道;
傍晚和老伴去菜市场,为“买冬瓜还是南瓜”拌嘴;
晚上坐在沙发上,一人看报一人织毛衣,偶尔搭句话。这些看起来平平淡淡的小事,攒在一起就是稳稳的幸福。
心理学上有个“幸福阈值”理论:越是追求“大事件”带来的快乐,越容易陷入“快乐递减”——第一次旅游很兴奋,第二次就平淡了,第三次可能觉得“不过如此”。
反而是日常的小确幸,因为简单、持续,更容易让人感到满足。
就像王医生,每天研究一道新菜,看着老伴吃得香,心里就踏实;
小区的李奶奶,每天给流浪猫喂猫粮,看着猫咪蹭她的裤腿,脸上的笑就藏不住。这些小事不用花钱,不用费力,却能让日子有滋有味。
怎么把日子过出温度?从“认真对待自己”开始:
早餐别对付,哪怕只有一个人,也煮个鸡蛋、热杯牛奶,摆到桌上慢慢吃;
出门散步时,抬头看看天——今天的云像棉花糖,明天的晚霞是橘红色,这些免费的风景其实最治愈;
收到子女发来的照片,别只回“好”,多说一句“宝宝穿这件衣服真好看”,亲情就是在这些碎话里变浓的;
晚上泡脚时,加点艾叶,边泡边揉揉脚,对自己好一点,日子才会对你好一点。
退休不是人生的“终点站”,而是“换乘站”——从前是跟着别人的节奏跑,现在可以按自己的速度走。不用追着朋友圈的风景跑,不用逼着自己“活得精彩”,就每天认真吃饭、好好睡觉、适度运动、找点乐子,把日子过得有温度、有滋味。
苏轼说:“此心安处是吾乡”;退休后最好的状态,不是去了多少地方,而是无论在哪,都能把当下的日子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——身体轻快,心里踏实,眼里有光,这就够了。评论 2
发表
山边lX
心情愉快,自在安逸,心里踏实,没有烦恼
10-05 17:40
云南
回复
1
不知白不知
说的对
12小时前
广东
回复
赞
发布于:湖南省纯旭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